2025年適逢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正式施行滿三十週年,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指出,這部條例早已超越民生層面,其制度效應已滲透至產業結構、社區治理、政治基層等面向。為了回顧歷程、整合各界觀點,郭紀子親自籌辦「三十週年論壇」,將於7月26日舉行,邀請立法者、司法實務者、社區工作者、學術研究者及住戶代表等參與論壇。

郭紀子_台灣基層組織正經歷制度性轉變

郭紀子_台灣基層組織正經歷制度性轉變

從制度推動者到產業改革者

作為在地深耕三十年的第一線實踐者,郭紀子不僅是政策推動者,更是一位產業結構改革的見證人與參與者。他表示,公寓大廈條例的施行,直接催生了保全、物業管理、社區服務等龐大產業群,創造數十萬就業機會與千億產值。

「在這條例頒布以前,哪來物業管理?哪有保全服務?」郭紀子直言,這部法律實際上打造了一整個社區治理與服務的制度生態。「它不只是管理住戶生活的工具,而是帶動整體社會專業化、制度化的引擎。」

他進一步指出,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還深刻改變了基層社會組織結構。「現在的社區主委角色,遠比傳統的里長更具影響力與制度權限。」在都市大樓林立的當代城市,傳統的街坊治理結構早已讓位給依法設立的管委會。

郭紀子語重心長地說:「現在的候選人如果不懂怎麼進入大樓,就別想選上。因為社區才是真正的選票新藍海。」

居住集中化是趨勢,制度治理是對策

在全球人口逼近82億的趨勢下,城市化與居住集中化早已成為不可逆的現象。郭紀子強調:「大家說要城鄉平衡,但我告訴你,大勢已定。我們的社會主幹,已經全面轉為集合住宅為核心的生活型態。」

他指出,目前全台有超過九成國民居住在公寓大廈,透天厝的比例日漸稀少,而《公寓大廈條例》就是這種社會現實的制度回應。該法第二條明確定義公寓大廈的範疇,使之成為居住權益與社區治理的法律依據。

「居住集中化會對城市公共資源形成壓力,例如交通、排水、公園設施都會超載。但只要制度設計妥善,社區組織健全,這些集中反而能成為效率與韌性的來源。」

他特別以COVID-19期間的社區防疫為例,說明有效組織如何轉化危機為轉機。「像新加坡、紐約、甚至中國大陸的『清零』政策,都展現了集中居住社區在政府引導與制度規範下,具備強大防疫能力。」

郭紀子強調,制度的健全不只是在危機時刻能發揮效能,更是在日常中保障公平與穩定的關鍵。「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社區委員會,而是一套能真正支撐城市韌性與社會秩序的制度設計。」

《公寓大廈條例》三十年:從法案到社會工程

郭紀子指出,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這部條例從1995年公布至今,不只影響住宅管理,更深刻改變城市治理與社會組織。「你若不研究這個法,根本看不懂現在的台灣。」

他表示,條例實施三十年來,逐步建立起法定的社區治理架構,使社會從散戶式的鄰里模式,進化為具組織力的城市治理單位。「以前靠里長走街串巷,現在則是靠主委、管委會管理整個大樓社區。」

他更進一步指出,這套制度同時成為民主基礎的重組工程。「現在立委、議員要拜票,都得先跟主委打好關係。因為主委才是真正掌握社區入口的關鍵角色。」

7月26日論壇登場:四大面向全方位檢視制度演進

郭紀子表示,7月26日的論壇不只是慶典,更是制度承先啟後的關鍵節點。「這是一個回顧,也是下一個三十年的起點。台灣社會未來的治理關鍵,就藏在這部法律背後。三十年只有一次,這場論壇不能馬虎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