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今年邁入30週年,這部攸關千萬市民居住權益的重要法規,隨著時代變遷,修法聲浪再起。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直言,現行條例已跟不上社會腳步,從電動車充電樁安裝、禁寵令爭議,到外牆墜物防治與社區規約品質,全都亟需檢討修正。此外,他也不諱言表示,有不少鄰居糾紛都是從社區Line群組開始。

全台依法成立管理組織共近6萬個社區,以桃園市為例,約有9成民眾都居住在公寓大廈中,這樣的集中居住形態,讓管理組織成為維護環境、修繕設施、財務管理、規約制定、糾紛調解與社區安全的第一線守門人。

郭紀子表示,居住集中化的趨勢,讓公寓大廈管理越來越重要,雖然居住集中化可能對公共資源的容受力帶來挑戰,但如果善用法治管理,則能為社區產生正向效益。例如疫情時,很明顯有組織管理的社區能有效達到防疫,但老舊公寓則沒有辦法做到任何應變。

不過,隨著科技趨勢及生活型態轉變,也為社區管理帶來新的討論。像是隨著年輕世代飼養寵物成為趨勢,「禁寵令」卻只要住戶過半數決議即可明文禁止;電動車越來越普及,雖然新建物已強制預留充電設備空間,舊大樓卻需管委會三分之二同意才能裝設,導致推動困難。郭紀子呼籲,這些規範都應與時俱進,儘速修法。

此外,對於社區Line群組的成立,他不諱言表示,許多鄰居間的糾紛就是從這裡而起,例如在群組上表達不滿,進而吵架、踢出群組;或是有任何社區問題,都直接在群組上表達,同時並期望管理人員能馬上處理,而委員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要處理,造成彼此間的誤解。

他再進一步指出,社區管理還面臨長期修繕基金與管理費收取困難、共用部分移交機制不健全、管理組織空窗、二次施工等問題,尤其小型或老舊社區「三缺」——缺人、缺錢、缺專業,讓管理事務難以推動,甚至影響整體城市品質。

郭紀子建議,政府應加強橫向溝通平台,推動修繕補助與管委會教育訓練結合,激勵社區提升管理專業。因此,台灣物業管理學會也將於7月26日舉辦30週年論壇,邀集各界檢視條例實踐經驗,凝聚跨界智慧,為台灣公寓大廈治理尋找新出路。

原始連結